摘要:什么是文明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提高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一样。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可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
什么是文明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提高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一样。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可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贴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理解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构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是没有文明史的,仅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本事。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本事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可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构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一种文明的产生,必然是一个族群团体,经过不断的发展,找到最适合这个族群发展的价值取向,然后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之下,使得族群的不断发展、壮大,直到遇到另外的一种文明。
当两种文明产生碰撞的时候,发生的必然结果是融合,或者消灭。
地球世界上总共诞生出成熟的文明大约有五种,标志是四种哲学的产生,这是文明发展到必须阶段的总结。
而其他的文明还在探寻之中,还没有找到固定的文明状态。
这四种文明是以希腊为代表的希腊哲学文明,以犹太为代表的基督哲学文明,以印度为代表的佛教哲学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文明,以及以伊斯兰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
当希腊文明和基督文明产生碰撞的时候,融合产生了西方中世纪文明,当印度佛学文明和中国哲学文明产生碰撞的时候,融合产生了中国古代文明。
伊斯兰文明具有排他性,在中国和中国文明产生过必须的融合,可是还没有完全融合,不足以构成新的、具有强有力的文明,代表是中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两个民族的文明因为融合的情景不一,也诞生了不一样的文明。
而伊斯兰在某些地方的文明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还基本坚持文明的独一性。
文明仅有优劣,没有对错。
最优的文明是生活在这种文明之下,社会人拥有极大的幸福感,即宗教家说的天人境界。
最劣的文明是生活在这种文明之下,社会人没有幸福感,即宗教家说的地狱境界。
印度抛弃了佛教哲学文明,依旧使用印度原始文明(姑且称之为不成熟的文明),社会人的幸福度并不高,所以,印度的文明并不高明,从历史长河来看,印度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
文明融合的过程极为漫长,在这一段时期之内,两种文明会比对社会人生活的幸福感,来不断的向着幸福感指数高的文明过度,反应柔和的是两种文明的融合,反应刚烈的是两种文明之中的一种文明消亡。
比对希腊和罗马,希腊有更优质的文明,罗马还没有诞生成熟的文明,希腊输给了罗马,但希腊文明战胜了罗马文明,这两种文明之中,罗马文明消失,剩下希腊文明。
比对南北朝时期,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国,在武力上战胜了中国,可是文明上少数民族都没有诞生文明,被中国文明融合,除此之外,中国文明消灭了日本、越南、朝鲜等中国周边国家还未成熟的文明。
社会人幸福感的最基础条件是温饱,也是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当人们保证了基础条件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取决于精神满足,而精神满足的方式,取决于这个文明的价值观取向。
当一个社会族群免除生命威胁的时候,即不会被自然界淘汰的时候,这个族群才会产生文明,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温饱,在刚刚产生文明的时候,必然有种种的社会矛盾问题,这是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在保证了物质基础条件之后,开始有思维活动,怎样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这是文明诞生的第一步。
当有个人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同时,妨害了他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开始产生社会矛盾,而在解决这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之中,渐渐诞生的就是成熟的文明体系,也就是价值观的诞生。
如:我杀人,能够满足我的精神需求,可是我杀人,妨害了他人的生命,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要解决这种社会矛盾,就是抑制我的杀人需求,继而构成文明的价值观,即杀人是不对的,所有的价值观开始趋向成熟,开始显露文明的特质,保证所有社会人的需求,使人到达最高的幸福感。
文明以不妨害他人为最低前提,还没有诞生这种价值观取向的,不能称之为文明,属于野蛮时代,即动物性时代。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能够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提高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必须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提高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文明,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本书侧重对文明行为进行讲述。
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一样,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一样,比“文化”的外延大。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异常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概念,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资料本身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不一样。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并加以创造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交互作用中发生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供给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供给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供给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经过必须途径,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这种发展供给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供给精神动力,主要表此刻: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产生过程以后,就能够经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途径,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革命的梦想,信念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进取性,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并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供给智力支持,主要表此刻: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技巧的任务。人们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就会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提高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人们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素养是劳动者的重要本事因素,经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艺术欣赏本事、审美本事,就会生产出好的精神产品,或者从这些精神
产品中受到教益,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主要体此刻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人们就会失去革命的梦想和目标,就会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丧失革命的意志,那么,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仅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帮忙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议,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既要防止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防止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
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说和做的关系。文明宣示是指文件要求、会议号召、标语悬挂、规章颁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可供人们遵循的标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把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宣示给人们。可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
【什么是文明】相关文章: